
- 电话:4008880951
- 手机:13316848599
- 微信:13389505052
- QQ:332439431
- 商家地址:四川大桶装水厂服务网
四川水厂导航解决方案
一、方案背景
二、目标
短期目标(3-6 个月):完成四川主要水厂(100 家以上)管网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录入,搭建基础 GIS(地理信息系统)平台,实现管网可视化展示;建立 5 个试点水厂的实时监控体系,将故障发现时间从平均 2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以内。
中期目标(7-12 个月):推广至 50% 的水厂(约 500 家)应用智能调度导航系统,依据用水需求动态调整供水,降低管网漏损率 5%,减少水厂能耗 8%;完善应急导航预案,确保试点区域内应急响应时间控制在 1 小时内。
长期目标(1-2 年):全省水厂(1000 家以上)全面接入智慧导航平台,构建一体化供水管理网络,实现从水源地、水厂到用户终端的全流程导航管控;将管网漏损率稳定控制在 10% 以内,提升用户满意度至 95% 以上,使四川水厂管理水平达到国内领先。
三、具体策略
(一)地理信息与管网可视化
高精度数据采集:
利用卫星遥感、无人机测绘获取水厂及周边地形地貌数据,分辨率达 0.5 米,精确呈现山川、河流等地貌特征,为水源地保护和管网规划提供基础。
采用 GPS / 北斗双定位技术,结合地面测量设备,对供水管网进行实地测绘,精确记录管点坐标(精度 ±0.1 米)、管段连接关系,构建管网拓扑数据;对水厂建筑、设备进行 BIM 建模(精度 LOD400),标注设备空间位置。
GIS 平台搭建:
选用开源 GeoServer+OpenLayers 搭建 GIS 平台,支持 WFS-T 编辑功能,方便数据更新;将采集的地形、管网、建筑等数据进行整合,构建三维水务地图,直观展示水厂分布、管网走向。
在地图上标注水源地、水厂、泵站、阀门、消火栓等关键设施位置,点击设施可弹出详细信息卡片,包括设施名称、规格、运行状态(如阀门开度、泵站流量)、维护记录等。
(二)实时监控与智能调度导航
全方位监测体系:
水质监测:在水源地、水厂进水口、出水口及管网关键节点安装 pH 值、浊度、余氯、COD 等传感器(精度 ±0.5%),每 15 分钟上传一次数据,实时掌握水质变化。
设备状态监测:对水泵、电机、阀门等关键设备安装电流、振动频率、温度传感器,采集 4-20mA 模拟量信号,监测设备运行状态;通过 AI 摄像头识别设备跑冒滴漏、人员违规操作等异常情况。
环境数据监测:部署降雨量、温湿度、水位雷达等传感器,收集环境数据,如降雨量增加可提前预警,为水厂应对原水浊度上升等情况提供决策依据。
智能调度模型:
融合机器学习算法与历史用水数据,建立用水需求预测模型,根据时间、季节、天气、区域人口密度等因素,每小时自动迭代修正,预测未来 24 小时各区域用水量。
基于管网压力、流量监测数据,运用智能算法优化供水调度,如管网压力低时,自动调整附近泵站水泵转速、开启备用泵,精准分配各供水节点水量,确保供水压力稳定在 0.2-0.4MPa 之间,满足用户用水需求。
(三)应急导航与保障
应急预案制定:
针对地震、洪水、火灾等自然灾害及设备故障、水质污染等突发情况,制定详细应急预案,明确应急响应流程、各部门职责分工。
结合 GIS 地图,规划应急物资储备点位置,如在各区域中心水厂设置应急物资库,储备管材、阀门、水泵、消毒药剂等物资,并标注在地图上,方便快速调配。
应急导航指引:
建立应急指挥中心,配备大屏实时显示 GIS 地图,当发生突发情况时,系统自动定位事故点,根据应急预案生成最佳应急处置路线,如抢修人员前往故障点路线、应急送水车行驶路线等,并通过短信、APP 推送至相关人员手机端。
利用 AR 技术,为现场抢修人员提供导航辅助,通过手机摄像头识别周围环境,在屏幕上叠加显示地下管线位置、阀门位置等信息,指导快速修复故障。
(四)员工培训与数据安全
专业培训提升:
组织水厂员工参加 GIS 平台操作、智能设备维护、应急处置等培训课程,每月开展一次线下集中培训,邀请专家授课,每次培训时长 2 天;同时,在内部线上学习平台上传操作视频教程,供员工随时学习。
定期组织技能考核,考核成绩与绩效挂钩,激励员工熟练掌握导航系统操作技能,确保系统高效运行。
数据安全保障:
数据传输采用加密技术,如核心水厂光纤环网内数据通过 AES 加密传输,偏远泵站 5G 切片网络数据使用国密 SM4 加密;对水质、设备等敏感数据存储在专用服务器,设置严格访问权限,按角色控制数据查看范围。
定期进行数据备份,每周全量备份一次,每天增量备份一次,备份数据存储在异地灾备中心,防止数据丢失;安装防火墙、入侵检测系统,实时监测网络安全,防范外部攻击。
四、实施计划
(一)试点建设阶段(3 个月)
选取成都、绵阳、泸州、宜宾、南充 5 个城市各 1-2 家水厂作为试点,组建专业测绘团队,开展管网地理信息数据采集,预计 1 个月内完成数据收集,2 个月内完成数据录入与 GIS 平台初步搭建。
在试点水厂安装水质、设备、环境监测传感器,部署智能调度系统硬件设备,进行系统调试,确保 3 个月内实现实时监控与初步智能调度功能。
制定试点水厂应急导航预案,开展应急演练 1-2 次,检验预案可行性,完善相关流程。
(二)推广优化阶段(6 个月)
将试点成果推广至全省 21 个市州,每个市州选取 20-30 家水厂进行推广建设,逐步扩大地理信息数据覆盖范围,每 2 个月完成一批水厂数据接入与系统部署,共分 3 批完成。
根据试点运行反馈,优化智能调度模型参数,完善应急导航功能,如缩短应急响应时间、提高导航精准度等,持续提升系统性能。
组织多场面向推广水厂员工的培训活动,确保员工熟练使用系统,每场培训覆盖 50-100 人,累计培训人数达 3000 人以上。
(三)全面覆盖阶段(6 个月)
完成全省剩余水厂的智慧导航系统接入,实现全省水厂一张图管理,对所有水厂管网数据进行复核、更新,确保数据准确性。
建立全省统一的供水管理数据中心,整合各地水厂数据,实现数据共享与联动分析,为省级层面供水决策提供支持。
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、评估,邀请行业专家进行验收,针对验收问题及时整改,确保系统稳定运行,达到预期目标。
五、风险评估与应对
(一)数据采集风险
风险描述:管网年代久远,部分管段资料缺失,导致数据采集困难;实地测绘时,可能因地下障碍物、复杂地形影响测量精度。
应对措施:查阅历史档案、走访老员工,获取缺失管网信息;采用地质雷达、探地成像仪等设备探测地下管线走向,对复杂地形区域,增加测量控制点,多次测量取平均值,确保数据精度。
(二)系统集成风险
风险描述:水厂原有自控系统品牌多样、接口不统一,与新的导航系统集成难度大,可能导致数据传输不畅、系统不稳定。
应对措施:成立专门的系统集成小组,对原有自控系统进行调研,开发适配接口;在集成前进行充分的兼容性测试,模拟各种数据传输场景,提前发现并解决问题。
(三)网络安全风险
风险描述:智慧导航系统接入网络,可能遭受黑客攻击、恶意软件入侵,导致数据泄露、系统瘫痪,影响供水安全。
应对措施:安装防火墙、入侵检测系统、防病毒软件,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扫描、漏洞修复;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,发生安全事件时,立即启动应急响应,隔离受影响系统,进行数据恢复与安全加固。
六、预期效果
供水效率提升:通过智能调度导航,根据实时用水需求精准供水,减少供水压力不足或过剩情况,预计全省水厂日均供水效率提升 15%,满足更多居民和企业用水需求。
成本降低:优化供水调度,降低水泵等设备无效运行时间,减少能耗;快速定位管网故障,缩短维修时间,降低漏损率,预计每年可为全省水厂节省电费、维修费用等成本 5000 万元以上。
应急能力增强:应急导航系统确保在突发情况下,快速响应、高效处置,减少停水时间和范围,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,提升政府和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,增强社会稳定性。